「意識型態」作祟  

許介鱗

2006/9/6

最近看到各種刊物上出現「意識型態」的術語,痛感此「變種文化」、「混混文化」流傳的可怕!

「意識型態」是台灣土生的雜種

我一輩子研究學問,看古今中外都說「意識形態」,怎麼忽然冒出「意識型態」的雜種來呢?說古,其實也不怎麼古,法文的ideologie,德文的Ideologie,以及英文普遍使用的ideology,傳到漢字文化圈的日本、中國,也不過是半個多世紀。日本有1億多人口,中國大陸有13億人,韓國有4800萬人,直到現在都用「意識形態」來表達ideology。為什麼台灣有人偏偏要標新立異,竄出「意識型態」的怪名詞,劣幣驅逐良幣呢?

意識形態是idea-logose「觀念之學」的意思。在古代,超物質的純粹哲學稱為形而上學,具體物質的就是行而下的科學。1796年法國的哲學家崔西(Destutt de Tracy),為了與古代的形而上學有所區別,將精神哲學稱為ideologie。但是將此詞普及化的,則是拿破崙。為了要譴責那些「人民主權論者」,拿破崙稱那些要搞革命而譁眾取寵的人物為「觀念論者」(ideologist),說明白一點,ideologie(意識形態)是指抽象、非現實、狂信的理論。此一「觀念論者」,就變成對那些搞革命者(革命家)的篾稱。

ideology一詞,當初傳入中國時,有兩個譯法:一是仿日譯「意識形態」,另一是中譯「意底牢結」。後者音譯與意譯兼顧,十份傳神,但是文縐縐不得流傳,現在已經沒人記得。如果使用「意底牢結」,今日大概不會有人誤用為「意識型態」。

「形」與「型」音同而義迥異,從思想的層次來說,「形」高於「型」遠甚,而就性質而言,根本完全是兩碼子事;台灣竟有人如此混淆「形」與「型」,甚至以訛傳訛,還有誤用「意識型態」為書名的。

本來意識也好,思想或觀念也罷,不論從內容或作用來看,都是複雜多元的流動,時時刻刻變化,去來於無形之間,豈可用一種「型」來給套死?在台灣的那些混混學者,只會拾美國人的牙慧,隨便亂按電腦鍵盤,製造一些莫名其妙的「意識型態」名詞。

老美的「意識形態」論

美國的政治學者談起政治文化,就喜歡歸類為「鄉愿型」、「臣屬型」、「參與型」。老美又愛調查人的政治思想,用「鷹型」(好戰右派)、「鴿型」(溫和左派),或「保守型」、「革新型」等等,方便做計量統計。如果搞不通在思想什麼,就乾脆用「DK型」(Don’t Know不知道型)來定型分類。如此,用「意識型態」將人的思想劃分,結果被劃分而定型的社會,就變成被擁有權力者任意宰割的對象。

1960年代美國學者對越南人進行「意識型態」的問卷調查,發現大多數越南人屬於「親美型」及「反共型」,答案出現「反美型」的不多見;但結果是,越南全盤給赤化了。這種「意識型態」的問卷調查,真讓美國人洩氣。現在,美國學者就不敢對阿富汗或伊拉克人民做「意識型態」調查,就是對黎巴嫩人民也不敢公布其「意識型態」的調查結果。

意識形態是有特定方向的觀念,以「政治的意識形態」、「宗教的意識形態」等形式使用。但是這種觀念在現實世界要實現,必須有一種物質上、制度上的媒介系統才能發揮實效。要將此觀念實現的物質媒介,就是「意識形態的裝置」。擁有權力者就可利用此意識形態的裝置,例如法院、軍隊、媒體、工會、學校、家庭等,就是成為國家將意識形態注入民眾的主要裝置,意識形態即成為滲透到人民生活中的回路。

意識型態的扭曲

「意識型態」是錯誤而僵化的概念,欲把人的思想套死。當權者喜歡玩弄「意識型態」的遊戲,將此地人的思想劃分為敵我的「統派」vs.「獨派」,「藍」vs.「綠」,「賣台」vs.「愛台」。然而,意識是不斷流動的,人民的思想時時刻刻都在潛移默化,是沒有辦法將之牢套定型的。

在獨派當權的台灣政治環境下,各大學新設台灣史研究所,取才也偏向「獨派型」學子,研究常迎合政治宣傳,扭曲論述。譬如:有人說,日據時期的台灣總督府擁有軍權、行政權、司法權,儼然是一個獨立國家,而罔顧台灣是日本殖民地的事實。又說,日本屠殺武裝抗日份子(匪徒)是合法的,因這是依「匪徒刑罰令」處刑;這種邏輯,又如何能譴責後來的蔣介石政權對二二八以及其後反共白色恐怖的屠殺?蔣也是依「懲治叛亂條例」、「戡亂時期檢肅匪諜條例」處刑的啊!「意識型態」的作祟,就是這樣扭曲了台灣歷史的真相。

回文章列表